欢迎您来到今日会东!

竹色村

2021-06-07 观看2270 次

竹色村,又名竹色卡(彝语音译)。竹色村位于铅锌镇西北方向,东邻迎春村,南接新岔村,西靠堵格镇团圆村、北连江西街乡大坪村。距离铅锌镇13公里,于2021年6月与骆龙村合并。全村幅员面积2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2250米, 耕地面积4000余亩;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524户2215人,(其中,少数民族536人);有汉、彝、苗、纳西4个民族。竹色村的属中高山地,境内气候温和,矿产资源丰富。林地面积500公顷,植被良好,土地肥沃,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烤烟、玉米、核桃等。全村到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2018年荣获得凉山州先进文明村荣誉称号。

党组织建设情况

建有党支部1个,村两委干部7人,党小组3个,正式党员36人。其中农村党员36人;女党员2人,占党员的5 %;35岁下党员7人,占党员的19.4%。党员平均年龄 45岁。

竹色村2.jpg

人文历史情况

地名:竹色卡、骆龙、大岩洞、扣皮箐、红脸坡、观音庙

竹色卡:在很久以前,这个地方无人居住,来这里最早人源则为现居的海氏家族(彝族姓氏:禄梭赫哲),由贵州省威宁县迁来。明未清初,云南王吴三桂要到云南镇守边疆,路经贵州威守地界时,由于当时的彝族很少与汉族来往,文化条件落后,加之语言不通,便发生混战厮杀。现竹色村世居海姓、安姓、禄姓等家支卷入到这场战争中,战争一年多后平息,双方伤亡惨重,三个家支资产耗尽,决定远走他乡求生存之路,其中赫哲家族中的一个支系--禄梭赫哲(海氏)带领家人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竹色,看到这里森林茂盛,土质肥沃,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便在此开垦了这片土地,定居住下来,当时还无地名,慢慢地禄梭赫哲家族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条件,一天天兴旺起来。由于海氏家族渐渐富裕,便引来了四处盗贼,为了抵御盗贼的入侵,海氏家族便在四处没卡防范,用竹竿杆做上标记来传递信息,当时赫哲家族长者便取名为:竹梭卡,后人根据音译变为当今的竹色卡。

封建社会时期,战争不断,场场都是伤亡惨重的殊死之战,加之当时医疗条件落后,海氏家族人口不断减少,陆陆续续来了很多汉族、彝族等到此求生,此后竹色村汉族彝族在此和谐共处。到1940年期间,海氏家族只剩有三兄弟,其中一个弱智,守土保家的责任落在剩下弟兄二人身上,两兄弟各有所长,大的胆识过人,小的足智多谋,文武双全,思路清晰,为保一方太平,便从外地招来了(左、彭、张、凉四姓猛将)维护竹色治安秩序。

竹色村.jpg

石丫口战争简述

金江爆动后,在竹色村的背面石丫口,战争期间,两位海氏弟兄无私奉献,身负重伤坚持带领村民帮助金江之队完成了解放西南的其中之一石丫口战争。

1951年解放大西南,先解放云南全境,及四川的成都地区,南面凉山州还没解放,由于会理州府的苏绍章管辖,手下正规军700人,听说大军要过金沙江,便派一个中将刘输新带领200名正规军,及临时武装起来的人,组成几百人的一支队伍到江边为江防支队,在江边战败后大多散去,只有正规军200人逃离到竹色石丫口准备二道防线,解放大军过江后便顺宁南普格去解放西昌,这支残军交给了刚成立半年的金江支队,因当地有两位德高望重的海氏两兄弟,一文一武,经过金江支队多次动员,结合共产党的政策,终于讲通这两兄弟放弃家业参加了金江支队起义军。由于这两兄弟带的村民,地形熟悉。村民作战勇猛,加上金江支队王文武(女,汉族)指挥得当,经过一天的苦战,最终打败了这支残军,为西南解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